博傲教育获得腾讯网教育领导品牌
首页 > 临床执业医师 >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治疗

2020-06-19 来源:博傲网校 浏览次数:783 发布者:刘老师

  关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治疗”的内容,相信很多考生近期都在关注,博傲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总结了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知识点,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讲述成人ITP,好发于青年女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免疫因素

  血小板抗原结构改变,导致自身抗体产生,与抗体或补体相结合的血小板易破坏而缩短寿命。

  2.肝、脾对血小板的清除作用加强 脾脏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也是破坏的主要场所。

  3.雌激素的作用 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

  临床表现

  成人ITP—般起病隐匿,多数出血较轻,但可因感染而突然加重,少数出血较重,除有皮肤、黏膜出血外,还可有内脏出血。

  女性长期月经过多可出现失血性贫血。病情反复发作,甚至迁延数年,未见自行缓解者。

  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检查 血小板计数减少。

  2.出血时间延长,凝血功能均正常。

  3.骨髓象 巨核细胞数量增加,伴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幼稚型增加,产板型减少。

  4.血小板相关抗体 多数阳性。

  诊断

  (1)至少2次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少。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

  (4)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治疗

  血小板明显减少、出血严重者,应避免应用减少血小板数量和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严重血小板减少是指<(10~20)×109/L,应予紧急处理。

  [讲义编号NODE70889500040100000110:针对本讲义提问]  2.一般ITP的处理

  (1)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

  以泼尼松效果较好,每天用量初为1mg/(kg.d)。

  其作用机制为:

  ①可减少血小板抗体的生成;

  ②降低毛细血管脆性;

  ③刺激骨髓造血及血小板向外周血的释放。

  (2)脾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作用机制:

  ①减少血小板抗体的产生;

  ②去除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

  脾切除的禁忌证

  ①患有心脏病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②妊娠期;

  ③年龄小于6岁者(学龄前儿童)。

  (3)免疫抑制剂治疗:常用药物为长春新碱、环磷酰胺,一般不做首选治疗。

  其应用指征:

  》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治疗效果不佳;

  》不能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治疗者;

  》初治后数月或数年复发者。

  (4)其他:达那唑

  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

你想知道医考合格的秘籍吗?扫描微信二维码直接加QQ群,即可提前获取最新必考知识点或 最新考试资讯: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249310992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622494854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132893729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617669025
  乡村全科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556053451

  扫一扫直接加QQ学习群                扫描立即做题  [海量试题][历年真题]等你练!  

 医学考试在线       

783 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