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2019年口腔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生,博傲网校每天会在口腔助理医师频道整理一些复习指导内容,旨在帮助大家梳理知识点,轻松备考顺利拿证。今天,博傲网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表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慢性牙周炎可以是全口牙、一组牙或少数牙发生,一般前牙区及后磨牙区较多见,主要看刺激因素分布情况。 临床特征有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 1.牙龈炎症 比龈缘炎重,范围更广泛,可到附着龈。牙龈颜色暗红或鲜红,龈缘、龈乳头红肿、肥大,其范围比龈炎广泛并严重,探诊时易出血,质地松软,点彩消失。因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龈缘、龈乳头也可无明显的水肿、肥大,而牙龈出现部分纤维性增生、变厚。 2.牙周袋形成 是慢性牙周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进行性的牙周袋形成可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不断破坏和牙齿的松动、脱落。牙周袋深且窄或复杂袋不易引流,袋内壁存在着易出血的炎性肉芽区,可表现为牙周脓肿。 3.附着丧失 牙龈长期的慢性炎症造成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移位,逐渐出现附着丧失。上皮性附着——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结合上皮在牙完全萌出后,是附着于釉牙骨质界处的,冠端构成龈沟底。结合上皮靠基底板和半桥粒与牙釉质相附着,这种有机的附着结构就称为上皮性附着。牙龈炎时:结合上皮仅开始向根方增殖,尚未与牙面分离形成牙周袋,其附着水平仍位于正常的釉牙骨质界处,没发生附着的降低;牙周炎时:结合上皮向根方生长,并从冠方与牙面剥离,形成牙周袋。此时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的牙面上,发生了附着丧失。 4.牙槽骨的吸收破坏 槽骨的变化在慢性牙周炎的变化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骨的破坏造成了牙齿的丧失。牙龈的炎症沿血管,穿过血管周围疏松的组织而进入牙槽骨,牙周炎扩散的途径决定了牙槽骨破坏的形式。 牙槽骨破坏的形式主要是: (1)水平型骨吸收 (2)垂直型骨吸收 (3)凹坑状骨吸收 5.牙齿松动 早期牙槽骨的吸收呈水平式且进展较缓慢,所以一般无松动,发展到一定时期才有牙齿松动。 6.牙龈退缩 炎症发生在牙周袋的表面,顶部龈上皮变性坏死,袋壁结缔组织的炎症浸润与变薄的牙龈表面上皮之间可以发生炎性吻合,引起病损区的龈坏死脱落使牙龈退缩,再加上牙槽骨水平吸收,最后导致组织全层萎缩即骨暴露:牙龈退缩易引起根面龋、食物嵌塞、敏感,逆行性牙髓炎等。 患者口腔卫生差,牙周溢脓和食物嵌塞,可引起口臭。 你想知道医考合格的秘籍吗?扫描微信二维码直接加QQ群,即可提前获取最新必考知识点或 最新考试资讯: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249310992 扫一扫直接加QQ学习群 扫描立即做题 [海量试题][历年真题]等你练!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622494854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132893729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617669025
乡村全科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55605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