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疮概述及辨证论治是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的重要考点,为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博傲网校小编为您整理黄水疮概述及辨证论治具体内容如下: 黄水疮,又称滴脓疮、天疱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外科正宗·黄水疮》云:“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现脓疱、脓痂:多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儿童,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 【病因病机】 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海客于肌肤。以至气机不畅、汗液疏泄障碍,湿热毒邪壅遏,熏蒸肌肤而成;若小儿机体虚弱,肌肤娇嫩,腠理不固,汗多湿重,调护不当,暑湿毒邪侵袭,更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反复发作者,湿热邪毒久羁,可致脾虚失运。 【辨证论治】 本病治疗以清暑利湿为主要治法。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健脾为主。 (1)内治 ①暑湿热蕴证 证候:皮疹多而脓疱密集,色黄,四周有红晕,破后糜烂面鲜红,附近伴臖核肿大;或有发热,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马齿苋、藿香。若壮热者,加黄连、黄芩、山栀子;面目浮肿者,加桑白皮、猪苓、金钱草。 ②脾虚湿滞证 证候:皮疹少而脓疱稀疏,色淡黄或淡白,四周红晕不显,破后糜烂面淡红;多有食少、面白无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冬瓜仁、广藿香。 (2)外治 局部治疗原则:解毒、收敛、燥湿。 ①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②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或青黛散或煅蚕豆荚灰外扑,或用麻油调搽,每天2~3次;颠倒散洗剂外搽,每天4~5次。 ③局部糜烂者,用青黛散油外涂。 ④痂皮多者,选用5%硫黄软膏或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 以上是“黄水疮概述及辨证论治—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的全部内容,由博傲网校小编为您整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19年来,我们只做医考培训,我们不是招生最多的,但我们是合格率最高的!医考热线电话:400-6286615 你想知道医考合格的秘籍吗?扫描微信二维码直接加QQ群,即可提前获取最新必考知识点或 最新考试资讯: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249310992 扫一扫直接加QQ学习群 扫描立即做题 [海量试题][历年真题]等你练!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622494854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132893729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617669025
乡村全科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55605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