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优质优价,让老百姓吃上安全的放心药,还需要政府从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加快中药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12月6日,我国首次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介绍中医药发展有关情况。在新闻发布会上,中药材价格暴涨成为关注焦点。 诚如发布会上所说,“中药材价格的上涨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显示,三七产地价格今年年初约为200元/千克,涨至400元/千克,涨幅达100%;五味子由53元/千克涨至140元/千克,涨幅达164%。 某种程度上,中药材价格普涨,不单是供需关系惹的“祸”,而且是对过去价格“虚低”的补偿性上涨。2013年以来,中药材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在价格普涨的大环境下,中药材应声上涨是正常的市场调节。但不容忽视的是非理性上涨,尤其是价格的大起大落。一边是“药你苦”,药贱伤农,药农没法种;一边是“药你命”,贵得离谱,患者吃不起。 中药材价格近年来上演“过山车”行情,暴露出价格监管的缺失。尽管中药材被当作“庄稼”来种,但没当庄稼管。特别是流通环节,处于农业、药监、物价“三不管”地带,缺乏职能部门有效监管。不少中间商从药农手中低价收购,囤积居奇,当市场紧俏时,再高价抛售,哄抬药价从中渔利,坑害了药农的利益,加重了患者看病负担,还挖了医保的墙脚。 如此价格乱象,亟待建立中药材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人们常说:“药材好,药才好。”但目前的评价标准唯有效成分是举,这只能评价真伪,却无法评判优劣,容易导致“劣币驱除良币”。中药最讲道地性,同样的药材品种,生长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其效果可能完全不同。以“浙八味”中的麦冬为例,三年一采、产量低,价格高、疗效好,可市场并不买账,不如其他产地疗效差价格低的麦冬好卖,结果是浙江种植的药农越来越少。坚持质量优先、道地栽培、价格合理,中药材价格形成机制回归到优质优价之路。与此同时,要推进全国中药材信息平台建设,避免“药种多了就是草”的全民种药的盲目性。 中医药素以简、便、验、廉而著称。好多人依然把中药当成一把草,认为不该卖那么贵。其实,中药材保护和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中药材供应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药材资源紧缺濒危,贱卖中药提取物是重要原因。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起,植物提取物出口额保持20%以上的增长。2015年提取物出口额21.63亿美元,植物提取物已经超过中药出口额的一半。 中药可能毁于药,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把药贱卖成草的做法,付出的是物种灭绝、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药用植物已达168种。长此以往,中医药的发展可能陷入“无药可医”的绝境。“为解决中药质量、资源等现实问题,去年国家出台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药材的资源保护和中药材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第一,促进优质中药材的生态种植,坚持以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导向,建设常用的、大宗的、优质的中药材生产基地,鼓励野生孵育和利用山地、林地、荒地、沙漠来建设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生产基地,保证临床和产生的原料供应,坚持以道地药材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支撑,加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的力度,从源头上保证优质中药材的生产。只要条件合适,我们不反对异地种植,但一定要有规划,不能盲目跟风。 第二,“问题不在于野生是不是变家种,而在于种植技术,种苗等多种原因制约。”田景振说,“种植很简单,种好并不容易。中药材从野生到规模化种植,相关基础研究必须跟上,很多复杂的技术环节有待研究。这也是我们中医药科研人必须面对的挑战。”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中药材资源保护,不能再走低附加值、高消耗的老路。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中药材价格回归理性,确保优质优价,让老百姓吃上安全的放心药,还需要政府从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加快中药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坚持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依靠科技支撑,才能实现中药产业快速发展。 【博傲网校原创,转载必究】 我们能押中考题,当然知道考什么!课程咨询热线:400-650-6615 我们连续三年押中30道以上的原题,扫描下面的“yaoshiv”微信二维码或加QQ群号,即可提前获取最新必考知识点,说不定有考试原题哦: QQ群:执业药师交流3群227510343、中药群:291876905 西药群:290551102、 2元众筹群579383454、 免费课件领取群129224834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博傲藥師 博傲金题App免费下载,历年真题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