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带来考试大纲中的祛风湿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症、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 川乌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归经】归心、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一般炮制后用。 【注意】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草乌 【性味】辛、苦,热。 【归经】归心、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用量1.5~3克,宜先煎、久煎。 【注意】生品内服宜慎,老弱及婴儿慎服,阴虚火旺、各种热证及孕妇禁服。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乌鞘蛇 【性味】甘,平。 【归经】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用法用量】6~12g。 【注意】血虚生风者慎服。 昆明山海棠 【性味】苦;辛;微温;有大毒。 【归经】脾;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祛瘀通络,续筋接骨。主治风湿痹证,跌打损伤,骨折,产后出血过多,癌肿,顽癣等。 【用法用量】煎服,根6-15g,茎枝20-30g;宜先煎。或酒浸服。外用,适量。 【注意】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雷公藤 【性味】苦、辛,凉。有大毒。 【归经】归心经、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解毒,杀虫。外用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发痒,杀蛆虫、孑孓,灭钉螺,毒鼠。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捣汁搽患处。 【注意】不可内服。敷药时间不可超过半小时,否则起泡。 络石藤 【性味】 苦,微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 6~12g。 【注意】1.络石藤味苦,性凉,故阳虚畏寒,便溏者慎服。 2.络石藤可引起血压下降,故低血压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3.络石藤能扩张血管,故脑出血患者慎用。 豨莶草 【性味】辛、苦,寒。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用法用量】9~12g。 【注意】阴血不足者忌服,多服则令人吐。 臭梧桐 【性味】苦、甘,平。 【归经】肝;胆;脾经。 【功能主治】祛除风湿,降血压。根、叶: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病,痢疾,疟疾。叶:外用治手癣,水田皮炎,湿疹,痔疮。 【用法用量】根、叶0.3~1两;叶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注意】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降压作用减弱。 桑枝 【性味】苦,平。 【归经】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关节。用于风湿痹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用法用量】煎汤:10~30g;入丸散。外用:煎汤熏洗(适量)。 【注意】1.桑枝味微苦,性平,故寒证者慎用。 2.肝肾亏虚所致之腰膝酸软乏力,虚劳骨痛者忌用。 3.痹痛由阴虚,血虚而致者不宜服用。 海桐皮 【性味】苦;辛;平 【归经】肝经;脾经;胃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杀虫止痒。风湿痹痛;肢节拘挛;跌打损伤;疥癣;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浸酒搽;或研末调敷。 【注意】1、血虚者不宜服海桐皮。 2、血少火炽者禁用海桐皮。 3、腰痛非风湿者不宜用海桐皮。 4、痢疾、赤口良、痹盟谐证非关风湿者不宜用海桐皮。 海风藤 【性味】性微温,味辛、苦。 【归经】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用法用量】6~12g。 【注意】 狗脊 【性味】苦、甘,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下肢无力。 【用法用量】6~12g。 【注意】肾虚有热,小便不利,或短涩黄赤,口苦舌干者,均禁服。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分享的内容,更多考研相关内容,可关注博傲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