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傲教育获得腾讯网教育领导品牌
首页 > 中医综合 >

考研中医内科总结(肝胆篇)

2016-12-26 来源:博傲网校 浏览次数:1689 发布者:段老师

博傲网校小编为2017年考研冲刺的朋友们整理了考研中医内科总结(肝胆篇),希望朋友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哦!预祝2017年考研的考生们,取得优异成绩。   

        胁痛

  沿革:胁痛最早记载于《内经》,并明确指出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

  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治则以疏肝和络止痛为主。辨证以气血为主。

  病因:情志不遂,跌扑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

  (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乌梅丸(胁肋剧痛,呕吐蛔虫)】

  【硝石矾石散(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胸肋剧痛,连及肩背)】

  (3)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后者跌打损伤)

  【五版:旋覆花汤】

  【鳖甲煎丸(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

  (4)肝络失养证—— 一贯煎

  积聚

  沿革:《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 《难经》“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医宗必读》将其分为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积聚病情演变中,常见病证有内伤发热、黄疸、吐血、水肿

  (一)聚证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

  (2)食滞痰阻证——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平胃散(痰湿较重,兼有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者)】

  (二)积证

  (1)气滞血阻证——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五版:金铃子散】

  【大七气汤(气滞血阻较甚,兼有寒象者)】

  (2)瘀血内结证——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淤汤合六君子汤

  【鳖甲煎丸(积块肿大坚硬而正气受损者)】

  (3)正虚瘀结证——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鼓胀

  沿革: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诸病源候论》认为鼓胀与“水毒”有关,并成为“水蛊”。李中梓的《医宗必读》“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喻嘉言的《医门法律》认识到癥积日久可致鼓胀。《证治要诀》将鼓胀称为“臌”“蜘蛛蛊”。 《景岳全书》“单腹胀者名为鼓胀”

  病位:肝、脾、肾。(气滞、血瘀、水停)

  病因: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如黄疸久治不愈)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水热郁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舟车丸(腹部胀急殊甚,大便干结,以行气逐水)】

  (4)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鳖甲煎丸(胁下癥积肿大明显,以化瘀消癥)】

  【八珍汤或人参养营丸(病久体虚,气血不足,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

  (5)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

  【五版: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6)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五版:一贯煎合膈下逐淤汤】

  补充: 急症,也就是变证——大出血、昏迷。 鼓胀日久可见内伤发热或水肿。

  郁证

  沿革:《医学正传》首次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临证指南医案》“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病机: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治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根据兼证加以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

  脏躁:多见于青中年女性,间歇发作,不发时可如常人,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左金丸(肝火犯胃而见胁肋疼痛,口苦,嘈杂吞酸,嗳气,呕吐者,以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滋水清肝饮(热盛伤阴,而见舌红少苔,脉细数,以养阴清火)(阴虚火旺之郁证)】

  (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五磨饮子(表现喘促气逆者,以开郁散结,理气降逆)】

  (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

  (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交泰丸(心肾不交而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以交通心肾)】

  黄疸

  沿革 :‘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 平人气象论》。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总体治则:祛湿、利小便。

  记载‘急黄’、‘阴黄’证的是《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 ‘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程钟龄)。

  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淤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

  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黄疸的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邪可从热化或从寒化。因于湿和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由于湿和热的偏盛不同,阳黄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区别。

  病证鉴别:阳黄和阴黄: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先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黄疸病由湿邪生,色分暗滞与鲜明,阳黄热重茵陈施,湿多甘露配五苓。急黄毒盛犀角解,阴黄术附寒湿凝,尚有木瘀郁血积,逍遥鳖甲随证定。

  头痛:

  沿革:‘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素问 风论》中谓之‘首风’、‘脑风’。

  病机:外感头痛多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脑为髓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和脾胃精微物质的充养,故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临证备要:引经药的应用:治疗头痛,

  除根据辩证论治原则外,还可根据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择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芪、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蒿本等。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

  7)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眩晕

  沿革: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无痰则不作眩”——出自《丹溪心法》。“无虚不能作眩”——出自《景岳全书》。“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眩运者,中风之渐也。”——出自《医学正传》。

  病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治疗原则: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泄实,调养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中风:

  沿革:中风始见于《内经》,以别名而论。提出“络脉空虚”为本的始于张仲景。

  “外风”学说、“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前。“内风”立论——金元时期。

  中风病因——风、火、痰、虚、气逆、血瘀。

  中风病机——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

  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中风又分:中经络和中脏腑。

  辩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

  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1.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

  1)阳闭——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

  3.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

  4.后遗症

  1)半身不遂: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2) 语言不利: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3)

  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19年来,我们只做医考培训,你手里或许有《中医综合傲视宝典》,但是你想让此书编者帮你“指点江山”、告诉你一考过关的技巧吗?通关技巧热线:400-650-6615,你想知道一考过关的秘籍,顺利进入名校吗?扫描下面的图片“微信二维码”或加“QQ群号”,即可提前获取最新必考知识点,说不定有考试原题哦!    

中医综合问题讨论群:499292170            529942793  

博傲金题App免费下载,历年真题一网打尽!           扫一扫关注博傲中医综合傲视宝典微信公众号

1689 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