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消渴)的针灸治疗方法—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是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中涉及到的重要考点,你复习到了吗? 抓住重点可以为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考核提分,博傲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搜集了具体的内容,详情如下: 消渴的辨证要点 消渴多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因素有关。消渴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又以肾为关键。内外因素渐致脏腑功能的衰减与失调,终致肾阴不足,肺胃津伤,燥热内盛而发为消渴。本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俱虚。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可分为上、中、下三消。 主症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若见烦渴多饮,口干咽燥,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者为肺燥津伤(上消);多食易饥,口干欲饮,苔黄,脉滑实有力者为胃热津伤(中消);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肾阴亏虚(下消);小便频数,混浊如膏,面色黧黑,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者为阴阳两虚。 消渴的治法 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取相应脏腑背俞穴及足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消渴的处方 主穴 胃脘下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太溪 三阴交 配穴 肺燥津伤配太渊、少府;胃热津伤配内庭、地机;肾阴亏虚配复溜、太冲;阴阳两虚配关元、命门。上肢疼痛或麻木配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配风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配风池、曲池、血海。 方义 胃脘下俞是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肺俞、脾俞、肾俞分别为肺、脾、肾的背俞穴,能清肺润燥,健脾生津,滋补肾阴,以应上中下三消;太溪为肾经原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补肝肾,清虚热。 消渴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肾俞、太溪行毫针补法,其余主穴行平补平泻法。阴阳两虚者可配合灸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胰胆、肺、胃、肾、内分泌,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每次选取2穴,用当归或黄芪注射液或小剂量胰岛素,每穴0.5~1.0ml,隔日 1次。 你想知道医考合格的秘籍吗?扫描微信二维码直接加QQ群,即可提前获取最新必考知识点或 最新考试资讯: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249310992 扫一扫直接加QQ学习群 扫描立即做题 [海量试题][历年真题]等你练!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622494854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132893729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617669025
乡村全科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55605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