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临床执业医师考生顺利复习,博傲网校为大家整理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考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请还没掌握的考生,认真复习以下内容。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一、概述 其特点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首先出现短暂的 高凝 状态 ,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之出现 消耗性低凝 状态并发 继发性纤溶亢进 。临床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它的核心就是消耗性的高凝+消耗性的低凝。(刚开始是一个高凝状态 ,把一些凝血因子消耗光了 ,到后来就成了一个低凝状态 ) 二、病因 诱发DIC的原因以 细菌感染 最多见 ,尤其是 革兰阴性菌 。其次是恶性肿瘤、严重创伤及病理产科。 三、临床表现 DIC的病人是早期栓塞 ,晚期出血 。 四、发病机制 严重感染可致血管内皮受损激活内源或外源途径;感染、创伤、手术等可致组织损伤激活外源途径(造成DIC主要途径)。如果两个途径同时启动 ,见于严重感染 。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100×10 9 /L或进行性下降 。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 。 (3)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 (4)3P试验阳性 ,但DIC晚期可阴性。 (5)FDP增高。 (6)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 ,或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 六、治疗 1.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 2.早期高凝用肝素 。肝素治疗监护最常用指标为 APTT 。 3.抗血小板药。 4.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 5.晚期低凝用抗纤溶治疗 (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消耗性低凝期 首选输新鲜血浆 ;纤溶亢进期禁用肝素 ;早期不能用抗纤溶治疗 。 以上就是博傲网校关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考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重要内容的整理,希望对广大考生备考有所帮助!更多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请到博傲网校临床执业医师复习指导栏目列表中查找。 你想知道医考合格的秘籍吗?扫描微信二维码直接加QQ群,即可提前获取最新必考知识点或 最新考试资讯: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249310992 扫一扫直接加QQ学习群 扫描立即做题 [海量试题][历年真题]等你练!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622494854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132893729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617669025
乡村全科助理医师问题讨论群:556053451